糖尿病是影响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一个重大卫生问题,2011 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3.66 亿,预计2030 年将达到5.52 亿。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7.1% ~ 43.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人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糖尿病黄斑水肿(DME)则是致盲的罪魁祸首。
本书以DME 为切入点,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病率及DME 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参考了大量国内外糖尿病相关文献资料,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DME 新的国际分类、分型,以及荧光血管造影、OCT 血管成像、微视野、超高速扫源OCT 等新的检查方法及图像判读要点进行了详细阐述。
我国DME 患病率高,致盲形势严峻
(1)我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2015 年):全球糖尿病患病人数已达4.15 亿,我国1980—2008 年进行的5 次全国糖尿病患病率调查显示,1980 年患病率为0.67%,1994 年患病率为2.51%,1996 年患病率为3.10%,2000 年患病率为7.40%,2008 年患病率为9.70%,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呈显著增长趋势,5 年增长了14.4 倍,目前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2015 年不完全统计糖尿病患者达1.09 亿,预计2030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将达到1.29 亿。糖尿病已成为继传染病、心血管疾病、肿瘤和外伤后第五大致死原因。
(2)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高于西方发达国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我国糖尿病人群中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24.7% ~ 37.5%,其中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比例为3.3% ~ 7.4%。一项中国流行病学的荟萃分析显示,中国DR、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与PDR 在总体人群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3%、1.1% 和0.1%;在糖尿病罹患人群中的发病率分别是23.0%、19.1% 和2.8%。美国40 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3.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1 型糖尿病和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分别为86.0% 和40.3% ,其中威胁视力的视网膜病变分别占42.0% 和8.0% 。一项英国的研究中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1 型和2 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患病率为45.7% 和25.3%,其中威胁视力的病变占16.4% 和6.0%,增殖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比例为3.7% 和0.5%。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糖尿病患者中视网膜病变比例为25% ~ 40%,其中增殖期的视网膜病变占2.1% ~ 2.5%,继发于DME 的视力损害比例为1% ~ 3%。
(3)DME 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
基于中国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DME 与临床有意义的黄斑水肿(CSME)在糖尿病罹患人群中的发病率分别为5.2%和3.5%,而导致患者视功能损害及致盲的主要原因为DME。据张美霞报道,1521 例DR 中DME 占30.77%。美国wisconsin 研究显示,DME 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DME在1 型糖尿病人群中,患病率为8.2%,糖尿病病程< 3 年者几乎无DME 发生,以后逐年上升,病程≥ 10 年者为20.1%,病程> 20 年者高达29.0%。DME 在2 型糖尿病人群中,病程< 5年者DME 患病率为3%,病程> 20 年者为28%,使用胰岛素者患病率为8.4% ~ 25.4%,未使用胰岛素者为2.9% ~ 13.9%。有无PDR 与DME 发生率有关,轻度NPDR DME 发生率约为3%;中度NPDR DME 发生率约为38%;重度PDR DME 发生率可高达71%。蛋白尿、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糖尿病病程与DME 发生密切相关。超过20% 的1 型糖尿病、14% ~ 25% 的2 型糖尿病患者将在10 年内进展为DME,双目失明者约为1.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级依据
早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级系统是以与结果相关的证据为基础,在Airlie House 分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分级系统详细描述了各类病变的特征及所属的等级,但由于记录过度复杂和烦琐,1971 年, DRS 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of Diabetic Retiopathy Study,ETDR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分级系统,并于2004 年由美国眼科学会编入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指南》。ETDRS 分级系统以多级量表中不同类型损伤分类为基础的5 个标准眼底照片,眼底照相包括7 个立体照相视野,每一个涵盖30°的范围,照片像幻灯片一样被记录在照片胶卷上(如图)。彩色眼底照相和FFA 均按照此7 个标准区进行。通过记录各区病变的数目及严重程度与标准图比较来分级。
今后的发展趋势应该是应用的高频超声、 CT 扫描及和磁共振成像等无损伤的实时成像(三维重建可精确显示创面的位置、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同时在基础研究方面,对结核性创面的发生及发展机制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
转载自中国医学临床百家微信公众号